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馬偕文化之旅

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淡水正式開港成為北台灣最早發展的河口城鎮,有著東西文化交織的歷史,也幸運地留下許多歷史遺產,在新北市各區中擁有最多元豐富的古蹟,包括淡水古蹟博物館、街角博物館、市定古蹟等歷史建築物,超過30處以上的文化建築為新北市各區之冠。初到淡水,了解淡水當以洋人古蹟區的紅毛城、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淡水外僑墓園,以及以十九世紀末來台的英屬加拿大籍的宣教師馬偕博士有關的淡水教會、滬尾偕醫館、女學堂、婦學堂、馬偕故居等番樓仔群、牛津學堂等地區為主要範圍。


 
    馬偕博士於西元1872年從英屬加拿大來到陌生的國度,以淡水為根據地,展開傳教、醫療、教育的工作,足跡踏遍當時北台灣,包括南至大甲溪,東到花蓮,北到基隆嶼等地。前後在台的29年歲月中,除了在這些地方開設六十多間教會之外,並設立包括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台灣第一所女學校、台灣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為台灣的現代化有著深遠的影響,走一趟馬偕文化之旅,走進教堂美學,認識基督教文化,看看深受濃濃英國風影響下的淡水。

路線:
搭船 馬偕上岸點 馬偕第二次租屋處 偕醫館 淡水教會 淡水教會宣教中心 淡江中學(女學,堂、婦女學堂、馬偕墓園) 馬偕故居(番仔樓群) 牛津學堂 領事館(馬偕結婚的地方)

報名請洽:
0910712805 江小姐

馬偕對台灣的影響

走一趟山區或到花東,沿路我們都可以看到教堂,心中不覺感動,是什麼樣的動力讓這些外國宣教士對台灣做了這麼多的貢獻,包括馬偕博士在內,他回國兩次募了三筆款項,對台灣產生的深厚影響目前還在持續發生中:

1.  高等教育的設立 - 牛津學堂:馬偕故鄉英屬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民眾感念馬偕辦教育的辛苦,卻無一遮風避雨的處所,因此募款讓馬偕回台時蓋了牛津學堂,牛津學堂是台灣第一所高等教育場所,一改過去私塾式的教育,引進了天文、地理等通識課程,開啟台灣西式教育,牛津學堂孕育了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真理大學。

2.  女權意識的抬頭 - 女學堂:馬偕有感於當時社會重男輕女、綁小腳、不重視教育等對女性不公平的行為,認為唯有提升教育才能改變現況,因此他募了第二筆款項用以興建女學堂,初期開學時淡水本地沒有人念,僅有來自蘭陽20多位平埔族婦女前來就讀。另外在馬偕過世後,1910年他的兒子偕叡廉為了照顧失婚婦女,又另外設立了「婦學堂」教導這些弱勢婦女識字、彈琴、聖經教義,讓他們有工作能力可以到各教會協助牧師宣教工作。

3.  西方醫療的引進 偕醫館:1879年馬偕設立了偕醫館,是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1865年南台灣的馬雅各牧師在台南創立了台灣第一所西醫院 新樓醫院),偕醫館建立了良好的初診、複診制度,也建立了病理、病例管理方法,1887年還發現了肺蛭蟲病例。宣道士的太太們也在這裡協助做衛生教育的工作,救助了許多貧困的民眾,實實在在提升淡水地區醫療衛生品質。

基督教文化的認識


我們到歐洲旅遊參觀教堂時,除了看建築外同時也認識了宗教文化,離我們最近的淡水同樣具有濃厚的基督教文化,值得我們就近學習欣賞,包括:

1.「焚而不燬」:16世紀起改革宗教的國家包括法國、英國倫敦、蘇格蘭、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為了紀念歷經迫害的情況下,而信仰堅定,紛紛以此做為教會標誌,1884年清法戰爭時北部教會有7所教堂受到本地憤怒民眾破壞、燒燬,後來臺灣巡撫劉銘傳以墨西哥銀1萬元作為賠償,馬偕除了重新建立四間教會外,並以此標誌作為台灣長老教會的標誌,代表著臺灣教會是從迫害、艱難的處境中洗鍊出來。

2.教堂彩色玻璃一「五餅二魚」:「五餅二魚」是聖經所記載主耶穌所行的神蹟,當時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他本來可以留給自己吃,或與家人分吃,但他卻把僅有的「五餅二魚」貢獻出來,交給主分給當時聚會中的五千餘人。主耶穌便拿起餅和魚來望著天祝謝,擘開,遞給門徒,再分給眾人。奇妙地,眾人都按著所需要的分吃,吃飽之後,主吩咐門徒把剩下零碎的撿起來,竟還裝滿了十二個籃子。這個故事的意思是只要我們樂意把所有的獻給上帝,主必賜福,並叫人不致缺乏。


 
3.教堂彩色玻璃二「三位一體」:這三塊玻璃代表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信仰,左邊玻璃裡的鴿子代表聖子,中間手向下,代表上帝是至高無上的,右邊玻璃裡的半圓形代表的是天堂(聖靈)

4.教堂彩色玻璃三「客希馬尼的禱告」:耶穌的一生有三個著名的禱告:(1)「主禱文」是耶穌教導門徒的禱告;(2)「大祭司的禱告」,是耶穌即將上十字架前,為門徒的禱告;第三個就是 (3)「客西馬尼的禱告」是耶穌為自己的禱告。那是耶穌一生最關鍵的時刻,撒旦在測試上帝,不讓祂上十字架,耶蘇若一時軟弱跌倒,就沒有今天的救恩。

5.教堂內的特色:長老教會屬於「改革宗」教派,所謂改革宗就是清教徒,偋除天主教堂的瑰麗與繁文縟節,教堂內的特色是沒有十字架、圖像、風琴等,淡水教會是目前保留沒有十字架與圖像的教會。另外在講台可以看到「傾耳以聽」、周圍有聖詩牌以及聖歌隊的位置,這些都是老教堂的特色。

6.白話字的教育:當時社會普遍的文盲,馬偕透過白話字的教育,讓民眾得以識字學習讀聖經,也因為有了溝通的能力,1885年長老教會創辦了全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教會公報」。

7.教堂的大鐘:大鐘在日據時代被徵用作為消防警報器不幸被炸壞,現在存放在教堂後院供作紀念。當時鐘聲一響在對岸的八里都可以聽到,在葉俊麟作詞(洪一峰作曲)的「淡水暮色」第三段歌詞就提到:教堂鐘聲心空虛,指的就是淡水教會的這個大鐘。

馬偕獻身的精神


馬偕博士自1872年上岸後,直到去世埋葬在淡水共29年間,其
在台灣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馬偕離開加拿大前曾立下三不,但
是後來為了所熱愛的這片土地及信仰,他全然改變包括:


1.不結婚:後來娶了五股地區張聰明女士,以協助他傳教翻譯。

2.不回國:兩次返國述職募了三筆款項,用以興建牛津學堂、偕醫館、女學堂。

3.不坐轎:從當初在艋舺被驅逐、潑糞,到後來被接受,當馬偕要返國時,艋舺仕紳表示尊重要請他坐轎子送他到港口,馬偕為了拉近與士紳們的距離以便於傳教,因此接受了如此盛情的安排。

 

馬偕文化園區成立的必要性

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淡水正式開港成為北台灣最早發展的河口城鎮,有著東西文化交織的歷史,也幸運地留下許多歷史遺產,在新北市各區中擁有最多元豐富的古蹟,包括淡水古蹟博物館、街角博物館、市定古蹟等歷史建築物,超過30處以上的文化建築為新北市各區之冠。其中多數古蹟集中於老街周邊區域。分佈上分為漢人市街區(包括中正路老街、重建街周圍地區),及洋人古蹟區(紅毛城、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牛津學堂、馬偕墓園、淡水外僑墓園、淡水教會、滬尾偕醫館周圍地區)。

    在原有稱為「洋人古蹟區」的範圍,其中多處跟十九世紀末來台的英屬加拿大籍的宣教師馬偕博士有關。他於西元1872年從加拿大來到陌生的國度,以淡水為根據地,展開傳教、醫療、教育的工作,足跡踏遍當時北台灣,包括南至大甲溪,東到花蓮,北到基隆嶼等地。前後在台的29年歲月中,除了在這些地方開設六十多間教會之外,並設立包括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台灣第一所女學校、台灣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為台灣的現代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在現今稱為洋人古蹟區的範圍,屬於與馬偕相關的建築或地點,但未納入古蹟或歷史建築的部分,還包括位於真理大學校園內的馬偕故居、牧師樓、姑娘樓等,淡江中學內的女學堂、婦學堂、八角樓、男生體育館、女生體育館,馬偕博士紀念圖書館,以及馬偕街上的馬偕租屋地點和淡水河邊郵局後方的馬偕上岸地點等共計11處,這些都是與馬偕博士相關的歷史文化資產。

    就在各界為紀念馬偕來台140周年(since 1972)籌辦各項活動之際,企盼能將此範圍重新定位正名為「馬偕文化園區」,取代原有看似客觀卻又刻意劃分「土洋」的「洋人古蹟區」名稱,並積極挖掘「馬偕文化園區」背後的積極意涵,透過政府規劃配套,結合民間團體、與馬偕相關的長老教會共同投入,讓後人學習與感念馬偕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這會是由民間發起,大規模將針對馬偕相關的地方歷史文化和古蹟保存,作系統性的整理與再創造,連結地方發展和商業契機的開創性方案。

夜梅花茶室與婦女展業協會

2008年以前,馬偕街除了有鼎鼎大名的淡水禮拜堂、偕醫館之外,街口也有一間夜梅花茶室,兩者一直和平相處長達半世紀之久,一邊是淡水的歷史文化表徵,另一邊則是淡水情色文化的代表;後來馬偕街街口(馬偕雕像附近)日漸熱鬧,夜梅花茶室生意逐漸沒落,但仍一直以大幅招牌「夜梅花茶室」大剌剌擋住街口、封住教堂景觀,成為遊客津津樂道的小鎮奇景。
老人茶店仔;清茶變粉茶
五○年代淡水漁業進入黃金時代,漁民生活較有餘裕,淡水老人茶室之風興起,漁汛未到或天候不佳時,漁民在此閒坐開講。不僅馬偕街為之熱絡,也帶動附近茶室之風,從馬偕街口、三民街、建設街結市形成茶室專區─正是淡水禮拜堂四周;而後在各店競爭之下,脂粉味就越來越重,加上當時淡水駐軍漸多,阿兵哥和老芋仔到此尋花問柳,在這股「班長文化」下,這些茶室更是芳名遠播,禮拜堂東南北三側幾乎都成了紅燈區。幸好,到了六○年代熱潮漸退,僅剩梅花茶室和禮拜堂後方的玫瑰旅社並存於此,後來「玫瑰旅社」改名「紅紅旅社」,但因生意不順,結束後合併到「梅花茶室」,改名「夜梅花茶室」。
關店散戲
夜梅花茶室引進的特種行業生態,一直困擾著馬偕街居民,尤其淡水教會一直有芒刺在背之感,所幸老淡水人特有的人情世故,彼此維持相安無事;但捷運陸續通車後,淡水一躍成為全國知名風景區,馬偕街和附近中正路成為人潮聚集的「老街」。夜梅花茶室雖然在1999年進行最後一次擴建並重新開張,之後又數度易主企圖轉型為夜店,但都無法如願。
茶店仔變宣教中心
當時「夜梅花茶室」的高姓屋主,因長期經虧損早已將該房地產向銀行抵押借款,後來因債務清償問題,最後只得售產還債。在2008年夏天,透過友人和債權人向有地利之便的淡水教會求售,長期為夜梅花茶室「營運日下」禱告的淡水教會,決定立刻調借資金,並召開一次信徒大會,買下這棟兩個門牌號碼的前「夜梅花茶室」,並經過年餘的整建後,成為「淡水教會宣教中心」。
馬偕博士父子的精神再延續
本著馬偕父子對男女平權以及女性教育的重視(馬偕博士返國募款於1884年設立女學堂推動女子教育,以及馬偕兒子偕叡廉牧師於1910設立婦學堂,照顧失婚與弱勢婦女的精神),淡水教會與台灣婦女展業協會2009年合作在宣教中心成立「淡水魚的店」,協助家庭變故婦女法律諮詢以及就業的需求,秉持『給魚不如敎妳釣魚』的精神,開始從事單親家庭輔導及技能訓練。目前在淡水魚的店(馬偕街1號、3)除了深具淡水文化特色的「馬偕包」以外,還有其他由單親媽媽們親手縫製完成的各項手工藝產品,歡迎大家前往參觀給予鼓勵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