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焚而不燬」:16世紀起改革宗教的國家包括法國、英國倫敦、蘇格蘭、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為了紀念歷經迫害的情況下,而信仰堅定,紛紛以此做為教會標誌,1884年清法戰爭時北部教會有7所教堂受到本地憤怒民眾破壞、燒燬,後來臺灣巡撫劉銘傳以墨西哥銀1萬元作為賠償,馬偕除了重新建立四間教會外,並以此標誌作為台灣長老教會的標誌,代表著臺灣教會是從迫害、艱難的處境中洗鍊出來。
2.教堂彩色玻璃一「五餅二魚」:「五餅二魚」是聖經所記載主耶穌所行的神蹟,當時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他本來可以留給自己吃,或與家人分吃,但他卻把僅有的「五餅二魚」貢獻出來,交給主分給當時聚會中的五千餘人。主耶穌便拿起餅和魚來望著天祝謝,擘開,遞給門徒,再分給眾人。奇妙地,眾人都按著所需要的分吃,吃飽之後,主吩咐門徒把剩下零碎的撿起來,竟還裝滿了十二個籃子。這個故事的意思是只要我們樂意把所有的獻給上帝,主必賜福,並叫人不致缺乏。
4.教堂彩色玻璃三「客希馬尼的禱告」:耶穌的一生有三個著名的禱告:(1)「主禱文」是耶穌教導門徒的禱告;(2)「大祭司的禱告」,是耶穌即將上十字架前,為門徒的禱告;第三個就是 (3)「客西馬尼的禱告」是耶穌為自己的禱告。那是耶穌一生最關鍵的時刻,撒旦在測試上帝,不讓祂上十字架,耶蘇若一時軟弱跌倒,就沒有今天的救恩。
5.教堂內的特色:長老教會屬於「改革宗」教派,所謂改革宗就是清教徒,偋除天主教堂的瑰麗與繁文縟節,教堂內的特色是沒有十字架、圖像、風琴…等,淡水教會是目前保留沒有十字架與圖像的教會。另外在講台可以看到「傾耳以聽」、周圍有聖詩牌以及聖歌隊的位置,這些都是老教堂的特色。
6.白話字的教育:當時社會普遍的文盲,馬偕透過白話字的教育,讓民眾得以識字學習讀聖經,也因為有了溝通的能力,1885年長老教會創辦了全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教會公報」。
7.教堂的大鐘:大鐘在日據時代被徵用作為消防警報器不幸被炸壞,現在存放在教堂後院供作紀念。當時鐘聲一響在對岸的八里都可以聽到,在葉俊麟作詞(洪一峰作曲)的「淡水暮色」第三段歌詞就提到:…教堂鐘聲心空虛…,指的就是淡水教會的這個大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